米乐m6青山区结合长江两岸造林绿化和四环线生态带建设两大工程,在四环线青山长江大桥青山段打造绿化景观示范带,风景如画。
2020年9月,我国向全世界庄严宣示,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力争二氧化碳排放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有人形容,“碳达峰”“碳中和”这“两碳”目标,将带来一场经济社会环境的重大变革,其意义不亚于三次工业。
在减碳过程中,森林、湿地及草原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扮演着最为重要的角色。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米乐m6,作为“碳达峰、碳中和”的内容,纳入了“十四五”开局之年我国经济工作重点任务。根据规划,到2030年,中国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
近年来,武汉市积极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念,持续扩大绿色空间,不断增加森林绿地质量,为实现“两碳”目标贡献了责任担当。
除了在中心城区“见缝插绿”,市园林和林业部门还在近郊区、远城区及开发区大手笔“挥毫泼绿”,将这里的两江岸线、荒山坡地、环线周边、破损山体、乡村田园、国有林场等空间视为大规模植树造林、增绿提质的“主战场”,高水准实施了“三区三线”破损山体修复、四环线生态带建设、精准灭荒三年行动、长江两岸造林绿化、森林质量提升等一系列国土空间绿化工程,实现了造林绿化全域覆盖,筑牢了大武汉的生态基底,为城市未来的发展蓄积“绿色动能”。
今年上半年,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认真落实中央、省、市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有关部署,以实现“两碳”目标为指导,在助推乡村振兴战略中树形象,在维护森林生态安全中展作为,启动“村增万树”五年行动计划,推动四环线生态带建设收官,严格落实新造林管养维护工作,谋划出新思路,推进有新举措,成效上新台阶,切实为“十四五”发展起好步、开好局。
6月23日,长山段武惠堤外原外贸码头附近,青山长江大桥两座271.5米高的桥塔高耸入云。四环线直跨长江,进入青山境内,与武惠堤十字相交,形成一座巨大的“绿色十字”——由西向东是青山武惠堤长江生态林带,由北向南则是武汉四环线生态带青山段。这背后,正是武汉市倾力实施的两大标志性生态工程:长江两岸植树造林和四环线生态带建设。
以青山桥头为起点,沿着武惠堤往东走,只见大堤内外满眼绿意,既有生长了二三十年的高大意杨,也有刚刚种下的乌桕、池杉、垂柳、中山杉等,搭配混交,形成了一条延续不断的绿色生态长廊。在原新集码头外,退养的鱼塘、水塘被保留下来,周边营造了微微隆起的“微地形”,点簇式地种植着各色树种和植被,营造出“湿地、花海、绿带”的郊野湿地生态景观,鸟飞、蝶舞、虫鸣,生机盎然。
以青山桥头为起点,沿着四环线米范围内,紫玉兰、泡桐、楝树等主力树种延绵成林,间杂以香樟、毛竹、乌桕等树种。整条生态林带起于青山长江大桥,止于北湖互通,全长约10.5公里,以“紫玉桐花”为主题,形成了“森林花海、四季常青”的景观效果。还利用城市建设弃土营造泥鳅背状微地形,充分考虑背景烟囱、锻造炉等高大因素,相互映衬,做到高低起伏、错落有致,形成优美的林冠线。
青山区城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18年以来,在省市统一部署和青山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该局先后启动了长江沿岸植树造林和武汉四环线生态带建设两项生态工程。
其中,前者以长山段防护大堤为线,以“迎水面应绿尽绿、背水面200米造林”为目标,累计投入资金超过1亿元,实施造林建设3205.3亩,超额完成3000亩任务目标。该项目改变了过去长江武惠堤段沿线绿化缺株断带、森林生态功能脆弱等问题,使长江岸线绿色廊道成功合拢,形成了绵延数十公里、贯穿青山全境的长江岸线“绿色界面”。后者累计投入资金约6000万元,绿化面积1123亩,结合现状地形条件,“宜林则林、宜水则水、宜草则草”,打造出了一条有花有色有绿的特色环线生态防护林带。
蔡甸区山水资源丰富,有“三山六水一分田”的说法米乐m6。区内嵩阳、九真、洪北三座国有林场管理的森林面积超过4.45万亩,是名副其实的郊区“氧吧”。
6月下旬,笔者随蔡甸区园林和林业局相关负责人来到该区九真林场花园水库附近,驱车驶过一段盘山碎石路,进入林场深处,高大的马尾松、杉木随处可见。在不少区域,又夹植着小片的女贞、栾树、三角枫等乡土树种,胸径三四厘米左右,显然种下去不久。
蔡甸区园林和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九真林场主要树种为马尾松、杉木和麻栎,均为上世纪六十年代消灭荒山行动中栽植和飞播造林种下的树种,如今自然老化严重。2016年该区出现松材线虫病,致使大批马尾松死亡,2018年、2019年又连续两年出现干旱,杉林大批枯死。“今年还发生了风灾,也有树木被风刮断,甚至被连根拔起。”
近年来,蔡甸国有公益林受老化、虫灾、旱灾、风灾等因素影响,部分树木枯死,林地到处“开天窗”,森林蓄积增长量下降,生态景观效益低下。2018年,蔡甸区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对三大国有林场公益林进行全面普查,找出“天窗”所在位置,有针对性地补栽。在这一过程中,该区将原有马尾松、杉木逐步替换为栾树、乌桕、三角枫、水杉等乡土树种,实现了树种更新。“新树种不仅更适应本土环境,寿命较长,而且不惧松材线虫病。”
蔡甸区园林和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2018年至2020年,蔡甸区累计完成森林质量精准提升2500亩,共栽植各类苗木近10万株。“这一工程既丰富了品种,改变了林相,增加了生物多样性,又将景观与森林质量提升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森林质量提升特色样板基地’,集观花、观叶、观景于一体,推进了森林旅游、赏花旅游、林下经济发展,达到‘无山不美’的效果。”
沿318国道驱车驶过蔡甸区侏儒山街阳湾村,不禁被村内美景吸引目光,村口湖面中心,建有一座湖心岛公园,岛上绿意围绕,建筑古色古香。村内,环湖绿道、行道树、花坛等绿化设施齐全,品相好、养护好、绿量大,景观水平丝毫不输中心城市高档小区。
该村面积8.1平方公里,耕地4200亩,有7个自然湾。2016年以来,该村规划建设六海赛生态小镇,完成房屋立面整治260栋以及道路硬化、人行道、公厕、给排水管网、湖心公园等建设工程,成了远近闻名的红色旅游景区。
“阳湾村原有绿化主要集中在毗邻318国道的中心湾里,周边的两座山体和两个自然湾尚未进行全面绿化。”蔡甸区园林和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区计划在阳湾村现有基础上对周边两个山头、两个自然湾进行绿化提升,争创武汉市“村增万树”示范村。“目前全区具体建设实施方案正在拟定当中,预计下半年启动,今年底有望建成。”
“村增万树”是武汉市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科学推进国土绿化的主要措施:以1个村平均新增1万株树为载体,大力发展乡土树种、经济林果等。其中,示范村当年新植树株数1万株以上,村庄绿化的珍贵树种比例要达50%以上;标准村当年新植树株数6000株以上,村庄绿化的珍贵树种比例需达40%以上。5年整体目标是:建成示范村100个以上,标准村500个以上,基本实现“应绿尽绿”。
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生态保护修复处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村增万树”不仅将“应绿尽绿、见缝插绿”,全面提升村口、公共区域、道路、农田防护网、湿地、庭院等区域的绿化,还将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整体协调等基本原则。比如在公共绿地的设计中,可以利用村庄边角地、空闲地、撂荒地、活动广场等,建设小微绿化公园,既整洁美观,又能满足村民的休闲、健身、娱乐等需求。“在植物的配置上,也要与村庄的景观相协调米乐m6,用城市里常见的红叶石楠和各种修剪整齐的灌木球肯定不合适,可以使用银杏、国槐、楠木等乔木,桃树、枇杷、杨梅、柿树等果树。”
2018年,我省打响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之— ——长江两岸造林绿化工程。武汉市在完成长江干堤两侧及迎水面滩涂、民垸造林绿化(1.52万亩)的基础上,自加压力,将汉江两岸同步纳入建设范围,并对两江干堤背水面200米范围内的可造林地实施绿化。3年来,该市财政共预算项目资金近4亿元,在长江(含汉江)两岸累计造林2.1万亩,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任务。目前,该市正积极将长江两岸新造林融入已经启动建设的“百里沿江生态文化长廊”整体规划,进一步提升林相品质,绿廊和画廊结合,形成集生态、景观、游憩等功能为一体的生态文化长廊。
从“中国城市森林第一环”——武汉绕城高速环城森林带,到全长88公里的三环线绿化带,一直以来,武汉市都将在城市环线两侧建设生态林带视为城市建设的生态经验之一。今年6月建成贯通的四环线同样如此,其生态带以“江城山水画廊”为主题,形成沿四环线米宽的生态廊道,规划面积17348亩,植树70余万株,打造“茂林修竹”“金桂秋栾”“花海融春”“紫玉桐花”“烟霞迭翠”“柳岸杉林”“枫叶流丹”七大色块林带景观,达到“绿量厚重、四季成景”的效果。目前米乐m6,四环线生态带建设收尾工作正在紧张进行中,预计将于今年底“画圆”。
武汉有大小466座山体(系),占市域面积的9.04%。从上世纪90年代起,因过度采矿、采石,有约20%的山体遭到不同程度破坏。2013年,武汉市编制出台《2013—2015年破损山体生态修复实施计划》,决定对“三区三线”(开发区、风景区、居民区,公路线、铁路线、水路线座山体进行生态修复。截至2020年,该市累计投入约10亿元,对75座破损山体进行生态修复,累计修复面积1.3万亩,修复规模、效果及范围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均居首位。目前,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正在策划启动新一轮破损山体修复工作,将修复范围扩大到城市全域,计划今年10月份完成调查并形成修复计划,力争“十四五”期间完成。
2018年,湖北省启动精准灭荒工程三年行动计划米乐m6,武汉市纳入全省精准灭荒计划面积2.3081万亩,当年就完成2.3508万亩,完成率和上报准确率排名全省第一,造林合格率和管护率名列全省前茅。2019年至今,该市落实精准灭荒新造林管护责任,实行业主负责制,由造林专业队伍组建专班,包栽包活包管三年,“责任到人、任务到块”,认真做好“防洪、防旱、防风、防虫、防病”五防措施,确保成活成林。2019年、2020年,在连续遭遇旱灾和洪灾的情况下,各地千方百计克服困难,做到了新造林“应保尽保、应救尽救”,秋冬季及时补植补造,全市精准灭荒新造林保存率99%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