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乐m6四川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提出,要以“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为总抓手,统揽全省现代化建设全局。三者紧密关联、互为支撑,为推进住房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近年来,针对区域发展不平衡,城镇化进程相对滞后、城乡二元结构突出等问题,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统筹部署,推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人居环境建设,以实际行动服务“省之大计”。如今,城市居住功能品质得到显著提升,城乡融合取得良好进展,一批生态、宜居、充满活力的区域中心城市正加速涌现。
在绵阳科技城新区居民眼中,“上马商圈”是繁华与活力的代表。你很难想象,这样一个火热的商业地标项目,竟然能够在这样一个“城中村”里发展壮大。
“最初,这里聚集多所高校,依托这一优势,附近居民搞起了餐饮业,打造了‘小龙虾一条街’。之后,政府又引入商业业态,对原来的底商升级,打造了区域餐饮消费聚集区——上马·望蜀苑。”绵阳市住建委相关负责人透露,上马商圈几经变革,商业业态持续升级,“2021年3月,绵阳科技城新区挂牌成立,为了服务新区居住人群,上马商圈再次进行升级打造。”
如今,上马商圈涵盖商品房小区、邻里中心、商业综合体等项目于一体,实现“吃、住、游、购、娱”完美融合。“新区常住人口已达到18万人,随着涌入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上马商圈也越来越热闹,顺势带动附近居就业创业。”该负责人说。
李占文是上马故事商业街街口一家火锅店的店主,他也是最早入驻商业街的商家之一。“上马商圈人气旺,生意也好。政府服务贴心到位,从门面选址到办证装修,我们享受到了‘保姆式’的服务,整个过程通畅无阻。”李占文说,因为商圈业态规划合理,他们不惧同质竞争,“商家之间能够互相引流,形成健康的生态圈。”
上马商圈的大热,只是绵阳城市提升的一个缩影。数据显示,近年来,绵阳大力推进城市更新米乐m6,以“城中村”改造为例,当地10个城中村改造征收拆迁项目顺利启动,共签订征收补偿协议2543户,开工建设安置住房3364套。城市面貌大幅提升,市民居住环境更趋便利。
“家门口起了大变化,没事我就要出去溜一溜。”说这话的,是家住南充市顺庆区三公街68号院的李大爷。
草木掩映成趣,道路整齐划一,街区简约大气,如今的三公街,已经完成风貌整体提升,既保留过往回忆,又兼具地方特色。
作为南充市“老城区”代表,三公街距今有近三百年历史。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里曾经是当地最繁华的商业中心。此后,随着时代变迁、时间推移,城市拓展,逐步走向没落。
“三公街聚集了大量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的单位房和宿舍院,因为年久失修,管理混乱,这些单位房、宿舍院逐渐变为‘三无小区’。屋顶漏水、污水横流、围墙裂纹等问题层出不穷。以往热闹的商业街也因硬件设施老化,业态落后日益衰败。”
一场风貌整治的“手术”迫在眉睫。“要实施更新改造,从哪里改起?钱从哪儿来?我们选择从群众反映最强烈、最迫切的问题改起。”顺义区体育场社区阳宁胜说。
针对三线城市老城区存量老旧小区改造楼栋规模小、资金缺口大的通病,当地打破单项资金有限难于实现改造成效的困局,政府部门通过开辟“向上争引、本级补贴、群众自筹、发动企业”4大路径,集中小钱办大事,确保改一片成一片。在此基础上,将三公街纳入老旧小区改造计划时米乐m6,鼓励群众连片申请,引导居民自筹出资,科学改造。对争取到位的各类资金,由区级行业主管部门整体统筹和谋划,确保有限的资金得到最大化的利用。
改造过程中,住建部门牵头,所属社区积极推行群众“点菜”公众参与的模式,邀请建筑师、城市规划师等专业技术人员制定一份《老旧小区分类改造指导清单》,按照改造老旧小区改造基础、提升、完善3个类别对改造内容进行梳理,并以院落会、调查问卷和网络问卷等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收集意见,实现了“我的家园我做主”;在监督管理方面,社区选取居民代表、商户代表参与工程监督管理,实现对工程进度、质量的有序把控,组织专人处理改造中的矛盾争端,让群众改得舒心、改得放心。
经过改造,三公街下属老旧小区、基础设施米乐m6、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焕然一新,城市建设治理“最后一公里”被打通,居民幸福感“就地升级”。
“2023年,我市累计争取城镇老旧小区各类专项资金26.25亿元。当年,全市超过624个老旧小区全面开工。”南充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深入推进改造提升工程,当地的城市品位、城市形象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米乐m6、幸福感不断增强。
攀枝花,四季阳光明媚,被誉为四川的“”,当地年平均日照时间达2700小时左右。2022年,当地在全省率先启动3个“零碳村庄”试点项目建设,有效利用丰富的光照资源和农村产业发展的良好基础,让当地农民吃上“阳光饭”。
走进四川“芒果第一村”攀枝花市仁和区混撒拉村,零碳餐吧、低碳民宿、光伏活力广场令人目不暇接。借用对农房度绿色新建和改造,当地积极实施4大板块13个“零碳村庄”建设项目米乐m6,构建起“零碳村庄”示范体系。
“这是全省第一次以村庄整体作为对象,实现了从‘零碳农房’到‘零碳村庄’的升级。”攀枝花市仁和区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混撒拉村将分布式光伏和农房风貌提升结合,借用本地乡土材料打造宜居型新农房,实现了“功能现代、成本经济、结构安全、绿色环保”这一目的。另外,除了农房“零碳”改造,该村还建设了3个光伏微动力污水处理系统,这套系统既可以处理村民的生活污水,又能有效利用绿化景观用水,还能借助光伏发电,将河道用水从下游抽到上游,实现自然径流,年处理用水达6万吨。
“依托丰富的光照资源和农村产业发展的良好基础,我们在多地开展试点探索。”该负责人表示,除混撒拉村外,该市在米易县龙华村、盐边县昔格达村也先行试点建设“零碳村庄”,并将“零碳村庄”的建设与乡村人居环境提升、农村产业发展、村庄风貌整治美化和农民增收相结合,推动乡村地区绿色发展。
“经初步测算,3个试点村每年光伏发电848万度,折合成2780吨标准煤,每年减排二氧化碳约8450吨,光伏设施收益约340万元/年,基本实现公共用能的绿色电力全替代。”该负责人表示,在夯实农村发展绿色基底同时,当地还实现了资源整合,提振产业功能布局,增添乡村旅游产业开发价值和亮点,产业发展形成优势互补的良好局面。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于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